鬼谷子的警世良言:人在倒霉前,会出现这三大"征兆",引以为戒_李白_曾子_赵光义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24 点击次数:181
世人皆怕倒霉,却少有人能预知“霉运将至”的前兆。
战国奇人鬼谷子,号称谋略大师,不仅通天晓地,更精通察人识势。
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留下过一句警世良言:人在倒霉前,往往会出现三个明显征兆。
可惜的是,能真正听懂并警觉的人寥寥无几。
有人视而不见,最终一脚踩进深渊;有人细心领悟,成功转危为安。
那么,这三大“倒霉信号”到底是什么?
北宋皇帝的一意孤行公元976年,赵光义接过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。
展开剩余91%这位新皇帝心里装着一个大梦想——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那片土地从五代十国时期就被契丹人占着,成了历代中原皇帝的心病。
赵光义觉得自己运气不错。
哥哥留下的江山看着挺稳当,军队也算精锐。
他盘算着,趁着刚登基那股子新鲜劲,一鼓作气把失地拿回来,也算给自己的皇位正名。
朝堂上的老臣们可不这么想。
曹彬、潘美这些跟着太祖打天下的宿将,一个个愁眉苦脸。
他们太清楚了,宋朝表面上统一了,可南方还有吴越、南唐这些小朝廷没收拾干净。
军队刚打完仗,将士们累得够呛,马匹也需要休养。
更要命的是,辽国那边的骑兵可不是吃素的,人家在草原上长大,马背上的功夫哪是中原步兵能比的。
可赵光义听不进去。
他觉得这帮老臣就是胆小怕事,没有进取心。
979年,他亲自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了。
刚开始还挺顺利,攻下了太原,灭了北汉。
赵光义更加得意了,觉得辽国也不过如此。
高梁河一战彻底打醒了他的美梦。
辽国骑兵来去如风,宋军的步兵方阵根本追不上。
更糟糕的是,赵光义自己也被射了两箭,差点把命丢在战场上。
堂堂皇帝被打得狼狈逃窜,坐着驴车才逃回汴京。
这一败,宋朝精锐部队损失过半。
原本还能跟辽国掰掰手腕的军事力量,一下子被打残了。
从此以后,宋朝再也没有实力主动北伐,只能靠岁币换和平。
诗仙李白的处世智慧说起唐朝,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李白。
这位诗仙给人的印象就是喝酒、写诗、游山玩水,活得潇洒自在。
可真实的李白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。
李白出生在商人家庭,按照唐朝的规矩,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举。
这就意味着,正常途径他永远当不了官。
可李白偏偏有一腔报国热情,想要施展抱负。
怎么办?他想了个妙招——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狂放不羁的天才。
每到一处,李白必定要找当地最有名的酒楼,喝最贵的酒,写最狂的诗。
"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",这种豪言壮语一说出口,谁不侧目?慢慢地,李白的名声传开了。
达官贵人们都想见见这个传说中的诗仙。
贺知章就是这么认识李白的。
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官员,在长安城里德高望重。
有一天,他在酒楼里碰到了正在豪饮的李白。
两人一见如故,喝了个天昏地暗。
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,惊为天人,当场就把自己的金龟(官员的身份标志)解下来换酒喝。
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。
皇帝也想见见这个狂人。
等李白进了宫,大家都傻眼了——原本蓬头垢面、衣衫不整的酒鬼,摇身一变成了温文尔雅的翰林学士。
举止得体,谈吐不凡,哪还有半点疯癫的样子?
李白在翰林院的日子虽然不长,但他达到了目的。
他证明了自己的才华,结交了权贵,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至于后来为什么又离开长安,继续过放浪生活,那是因为他发现宫廷生活并不适合自己。
可这时候的"放浪",已经不是为了出名,而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了。
曾子的每日三问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,大家都叫他曾子。
这人有个习惯,每天睡觉前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:今天帮别人办事尽心了吗?跟朋友相处守信了吗?老师教的东西复习了吗?
听起来挺简单,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没几个。
曾子为什么要这么做?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——人最容易骗的就是自己。
有一回,曾子答应帮朋友办件事。
事情不大,就是托他带个口信。
可曾子一忙起来就忘了。
晚上躺在床上,他突然想起这事,立马爬起来,连夜赶到朋友家里道歉,并且马上把事情办妥。
朋友觉得他小题大做,曾子却说:"小事都办不好,大事谁还敢托付给我?"
曾子的学生们经常看到老师一个人在那儿自言自语,其实就是在反省自己。
有时候反省到深处,还会痛哭流涕。
学生们不理解,曾子解释说:"人都有惰性,今天偷懒一点,明天就会偷懒两点。
时间长了,整个人就废了。"
正是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,让曾子成为了孔门最重要的传人之一。
他不仅自己做到了"修身齐家",还把这套方法传给了后人。
《大学》里那句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,就是曾子总结出来的。
明朝才子的双重人生提起唐寅,很多人想到的是风流才子唐伯虎。
确实,这位明朝画家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。
可真实的唐寅,过得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潇洒。
唐寅年轻时确实是个天才。
二十来岁就在苏州画坛崭露头角,诗词歌赋样样精通。
1498年,他信心满满地去参加会试,本以为能高中进士,光宗耀祖。
谁知道卷入了科场舞弊案,不仅功名没了,还被发配到浙江当小吏。
这个打击太大了。
唐寅从此开始自暴自弃,整天喝酒、逛青楼、画春宫图。
朋友们劝他振作,他就写诗自嘲:"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又何妨。"
看着是放达,其实是绝望。
有意思的是,唐寅越是堕落,名气反而越大。
那些达官贵人就喜欢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范儿。
求画的人踏破门槛,银子大把大把地送来。
唐寅一边收钱,一边在心里冷笑——这帮人要的不是画,是个谈资罢了。
晚年的唐寅稍微清醒了一些。
他开始认真作画,不再是敷衍了事。
那些桃花庵里的作品,现在看来都是精品。
可惜觉悟得太晚,五十来岁就去世了。
临终前,他跟朋友说:"我这一生,前半段太认真,后半段太放纵,都不是正道。"
结语翻遍史书你会发现,那些留名青史的人物,没有一个是真正"躺平"的。
他们或许会迷茫,会堕落,会走弯路,但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。
人生如棋局,有进有退才是常态。
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得失,而是能不能在跌倒后爬起来,继续往前走。
信息来源: 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 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 《论语·学而篇》 《明史·唐寅传》 《鬼谷子》相关研究文献发布于:山东省